医院动态
心理暗示导致失眠
分类:医院动态
作者: 赵宏
来源: 沈阳市心理卫生医院
发布时间:2014-02-10 20:17
李鑫,今年26岁还不到,最近就饱受失眠的痛苦,希望能够得到帮助。他说:“前不久的一个白天我喝了杯苦咖啡,晚上有朋友来又喝了点酒,那晚我就整夜睡不着,第二晚睡觉前我突然会想“我今晚可能要失眠”,真的就失眠了,第二晚睡觉前又有这种想法,结果连续失眠三天,第四个晚上虽然不算失眠,但也只有3-4个小时的睡眠,第五晚睡眠稍微正常一点,但这样过了一星期。前天,又有这种想法并失眠了,昨晚也只睡了3-4个小时 ……”这是为典型的由于不良心理暗示而导致的失眠病例。
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 失眠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而且发生率越来越高。3 月21 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将睡眠日主题确定为“科学管理睡眠”。
失眠是指睡眠不足,或睡得不深、不熟,一般呈现为起始失眠、间断失眠及终点失眠三个特点。 不同类型的失眠症有不同的原因。如躯体疾病、精神疾病,药物不良反应、不良的睡眠习惯、昼夜轮班工作、紧张和压力、抑郁、焦虑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都可能导致睡眠不好, 目前导致失眠的心理原因是为心理学界所公认的。其中,“情绪干扰”性失眠,是最常见的失眠类型,占失眠患者总数的40%,且有研究表明,失眠与心理暗示密切相关。
怕失眠暗示:许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虑”,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 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节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这种不良暗示反而加重了失眠。
环境暗示:在失眠的案例中,最常见的是把卧室当作工作和学习的场所。白天完不成的任务延续到卧室里,他们的初衷是希望在结束工作的第一时间入睡。这样带来的弊害之一就是非常容易把工作的紧张带到睡眠里。如果把卧室仅仅当作休息的地方,一走进卧室,人就会培养睡觉的情绪;反之,则容易分心,进入卧室反到紧张,兴奋而影响睡眠。
期待性心理暗示:是指人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因而常出现早醒。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明日有很重要的事,人在当晚总会很难入睡,或者能入睡第二天却会很早醒来。比如一位护士, 由于上大夜班(夜里12点上班),常于晚7时睡觉,因害怕迟到,睡得不踏实,常常只能睡上1-2小时,就被惊醒,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也有的人在晋升、职称评定、 快要公布前,往往也处于期待兴奋状态,难以入睡。
失眠者的真正误区在于:在失眠的过程中不断地给自己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造成恶性循环。“越是想睡觉越是睡不着”,如果失眠,首先要找到失眠的心理根源,如果上床后半个小时还睡不着的话,就不要强迫自己入睡,可以起床做点其他的事情来使得自己产生倦意,抱着顺其自然的心理让自己入睡。要把克服失眠的主导因素,放在自身主动调节的基础上,另外有明显情绪困扰的失眠者应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可向心理医生求助,帮助自己找到造成失眠的心理因素,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适应能力,重建心理平衡。即使服用安眠药,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睡眠亦是一门艺术,遵循睡眠卫生,将有助于改善睡眠状况。以下几点对改善失眠状况是有价值的:
①不把失眠看得很严重。如果能对睡眠抱无所谓的态度,反而会睡得好。
② 宁静、幽雅、舒适、温馨的睡眠环境,使人睡意更浓。
③睡前保持平静的心情。避免兴奋、激动、紧张、愤怒等,同时也要避免“是否会睡不着”等不良暗示。
④万一睡不着,要做到心平气和地躺着。放松心理和躯体,千万不可辗转反侧,唉声叹气,这只会增加紧张焦虑的心理,提高兴奋性,使入睡更困难。
⑤按时入睡。每晚在同一时间睡,形成条件反射,会睡得好些。
⑥注意睡前的饮食。饥饱适中,不喝酒、茶、咖啡,不吸烟等等。
总之,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重视对睡眠的科学认知。增强对睡眠的主动调控能力,这样才会拥有健康的睡眠和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相关新闻
2023-09-22
2023-09-22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