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优秀女教师为何极度自卑
分类:医院动态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04 07:35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09/6/16 11:09:39 文章出处:不详
在北京一所名牌大学任教的林老师,是众人眼里的成功人士。目前,她一边完成着自身的教学任务,一边还在攻读博士课程。然而,在林老师的内心却有着深深的自卑,这种自卑已经影响到她和领导及同事的正常相处,但她却无法找到根源究竟在哪里……
心灵对话
在领导面前我连腰都直不起来
林老师又要出差参加学术会议了。其实,无论是国外的邀请访问,还是国内的邀约讲演,这种美差对于她来说每年都有好几次,并不陌生。按照学校的程序,只要在每次出差前事先打好报告,并且在办好手续后找领导审批签字就基本上没问题了。可是对于林老师来说,由于最近一段时间原先的领导暂时调离,一切就没那么顺利了。
林老师回忆,当她拿着报告去找领导签字时,领导刚问了一句:为什么要调课?她竟然像做了错事一样,马上觉得腿都软了,腰也直不起来了。她说:“我心里怯怯的,周围还有其他人,有秘书,还有一位年轻教师。在我向领导解释的过程中,心里非常难受。”这一幕,事后仍然不断在林老师的脑子里重现,“好像我的自卑无处不在。工作上可能还好,主要是人际关系方面。无论是与领导相处还是与同事相处,不管是比我强的,或者相当的,甚至比我不如的,只要和他们在一起,我都有一种要取悦他们、让他们高兴的欲望。我想让他们觉得我是个好人,是学生和同事眼里的好老师,领导眼里的好下属。”
为进一步了解林老师在人际交往时的感受,北京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教授进行了如下测试:他列出了四个场景,一是参加领导召集的会议;二是和单位同事去卡拉OK唱歌;三是与领导单独谈话;四是与同事共同在外聚餐。那么在这四个场景中,哪一个可能让林老师感到最不自信或最不紧张?
林老师说,最不怕的是坐在开会的角落里,因为自己不是“中心”可以不说话;第二是大家吃饭时,因为可以争取与两三个关系比较好的人坐在一起;第三是唱歌,因为那会儿大家比较放松,领导也没什么架子;第四是和领导单独见面,这是最难的,也是最让自己感到沮丧或自卑的。
这样的测试结果,让心理专家意识到,在林老师的内心中,既有一种对于权威的恐惧,但同时又有一种对于权力的欲望,而这种复杂的心理矛盾很可能与她的童年经历有关。
心理分析
缺乏“边界感”
的父女关系使她迷失
事实果然与专家的判断一致,林老师对于权威既认同又反叛的个性,与她在成长过程中的父女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联系。从传统角度讲,“父亲”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角色,如果孩子小时候跟父亲的关系处理不当,那么将来他与“权威”的相处就比较困难,可能会畏惧权威。
林老师说:“我小时候就怕父亲,怕到了极点。”有一次父亲不在家,她在看电视里的《西厢记》。突然听到门响,感觉是爸爸回来了,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关电视,然后钻到房间去。在她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特别暴躁的人,而母亲总是沉默。不但林老师自己经常遭到痛打,她也时常目睹父亲打骂自己的哥哥和姐姐。
虽然林老师内心充满了对于父亲的恐惧,却从来没有顺从过父亲。她说:“我从来都是反抗的,父亲通常说什么,我就反着做,即便他打我、威胁我,我都反着做,非常激烈地与他对着干。”林老师说,打到最后,父亲又会想办法对我好,买好吃的,最终到饭桌上他会给我夹菜,还主动跟我说话。
专家分析,往往频发家庭暴力的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过度亲密的家庭,觉得“打”是正当的情绪表达;另一种是过度冷漠的家庭,“打”是一种故意伤害。
林老师属于第一种,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缺乏一个明确的边界划分,因此彼此经常会发生肢体冲突。
肢体冲突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可能是代表一种亲密。但是这种由于边界不清而导致的肢体冲突往往使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自我认同,因此在日后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可能不太懂得给他人保留足够的私人空间,因此经常使自己意图表达“亲密”的行为看起来充满“进攻性”,也在由此招致的种种误解甚至敌对中对自己的认同感开始急剧下降。
专家支招
用中性和积极的词语评价自己
林老师有这样的印象:上大学时,自己跟宿舍外的人关系很好,而在宿舍里,今天会跟这个生气,明天会跟那个生气,但生完气还会和好。专家告诉她,这就是把不分边界的家庭关系移植到寝室里的一种表现。同样,这些年林老师对身边的人也十分挑剔。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由于大学寝室仍然给人一种“家”的感觉,但是到了工作单位,大家不住在一起了,复杂的关系使她产生了“失控感”,所以开始自卑。
专家李子勋表示,其实痛苦的根源还不只是自卑,而是林老师自小就在与权威对抗的游戏里,慢慢建立了一种自尊———“越挨打越反抗”。这种自卑与自尊产生的冲突,使她在恐惧权威的同时也渴望权威。
林老师在访谈中提到对自己的评价,用了“自卑”、“暴躁”和“挑剔”这三个词。在访谈将要结束的时候,专家建议,林老师是学语言学的,在今后的人际关系中,可以多用一些积极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比如把她评价自己的“自卑”、“暴躁”和“挑剔”这三个词,换成同事们评价她的“自信”、“随和”和“追求完美”,将会使自己的内心感受发生很大改变。当你给自己一个不好的词时,马上要觉察到这个词让我感觉不好,要换一个中性的甚至更积极的词来评价自己,换一个词来说相同的事。
专家最后表示,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很多冲突的东西,这原本并不矛盾,它们都是人身上的一个部分。有自尊,同时也有自卑;有自信,同时还有不自信。小时候,你只允许自己接受其中的一部分,而排斥另外一部分,所以就处在一个冲突的生活状态中。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更应该知道,无论是对于权威的恐惧还是对于自卑的伤心,都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感受,而学会如何利用这些情绪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相关新闻
2023-12-05
2023-11-30
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