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自体心理学的基本词汇
分类:医院动态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06 07:47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09/6/16 11:28:43 文章出处:不详
Empathy,同理
简明牛津字典对这字的说明是『投射个人的人格进入(因而完全了解)所凝神(contemplation)的客体』。将自己的脚放入他人鞋中的能力,这概念暗指一个人兼有感觉自己进入客体,又保有自己做为独立个体身份的觉察两者。虽然有些分析师基于同理的不科学与未具信度而反对同理这词的使用,多数意见仍认为对同理的能力是做精神分析治疗的先决条件。
kohut称为替代的内观(Vicarious introspection):佛洛伊德称为Einfeshlung;intersubiectiVeresonance:一种认知的形式,让一个人可以由他人的特点去理解其主观经验,了解不只感觉催动其行动,而且冲突与妥协形成自己感觉的全部。同理并非同情,但在接受并了解他人观点的主观正当性的同理过程上,情感同调是第一步,必须有这字是因为同情只用于分享不愉快的经验,而未指同情者必须保持其客观性。佛洛伊德的著作中关于同理只有两句话,在(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1921)一文中,和某一注脚里提到的。他认为认同是凭借模仿的路导致同理, 『这机制让我们开始有任何可以着手于别人心智生活的态度』以及『在我们对于存在于他人里面,却被我们的自我天生视为异类的了解时,扮演着最大部分的角色』
在心理治疗中同理是一种探究的模式,让治疗师可以了解个案所报告的经验。如Thomas Ogden在《The Primitive Edge of Experience,1989)指出,是分析师自己与情绪混合后的知觉,导致得以对个案了解。由于这多为潜意识的,所以分析师必须学会利用自己飘移的潜意识状态以了解个案的主观经验。个案不被由传统精神动力观点来面质为防卫行为或阻抗;治疗师代之以与个案的主观经验同调,将个案的主观经验视为正当的与适应的来接受。
Libido 原欲
心智能量的理论上形式。有这能量,结构和客体表象可被投注以能量。原欲被认为有一来源,来自身体或原我,以各种不同形式存在关联至爱欲区(即口腔的、肛门的、性器的原欲) ,当原欲被分配列各种不同的结构或过程时,是为原欲化,承载一原欲的精神灌注(cathexis)。在佛洛伊德最先的综合论述里,原欲是特定的附着于性本能的能量,但稍后假设自我拥有了原欲,自我原欲衍生自原欲,依附到客体表象(客体原欲)) 。
Rage,暴怒
常用于精神分析的写作里,用以强调压倒性及无可遏抑的婴儿化愤怒。 在寇哈特的词汇里,自恋暴怒是一自体客体失败后的结果:它包括了复仇的需求或再装备以对抗自恋侮辱。它不像一般正常的攻击和愤怒,当侮辱结束的时候它也不会满意,而会不顾对自己或他人的危害的去寻求摧毁挫折的源头。因这样的不计后果,这状态也被视如盲目的怨恨(blind hatred)。盲目的怨恨是一种自体正义的暴露,用于描述自恋人格(疾患)以扩张的夸大为特征(一种对抗自体概念受损的防卫) ,和指定他人成为次等人类的姿态。盲目的怨恨是以一种复仇的敌意和人身或语言暴力的爆发反应来面对某类的侮辱。
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 转变内化作用
客体透过自体客体这内在表象,在漫长的时间里,提供与自体的自体——自体客体关系的经验,内化并转化为自体结构的一部分。这种内化与转化过程称为转变内化作用。
Cohesive self 统整自体
是一个人对自己认同上的稳定且恰当地结构化了的感受,这让他对今日与昨日的自己感受为同一个人,既使在面对对于自尊的失望或威胁时也是一样。
根据kohut,自体发展是凭借巩固三个元素的方式:夸大表现癖的自体(全能,有企图心的去挣扎获取权力和成功)、理想化的父母影像(价值与目标) ,和技巧与才能的中间领域,而这领域被前述两者的张力所维持。最佳发展定由这三元素的进展巩固成的统整自体所构成,这需要有敏锐的、同理的、恰倒好处的父母影像(自体客体),他们赞许的镜映,反映了儿童的自我价值,因而鼓励了自尊和自我肯定的企图心的发展和维持。
当父母影像无法同理儿童的表现癖(镜映)需求和理想化(融合)需求时,则导致病态。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病理是连于结构化不完全且不稳定的自体。自体统合性被自恋伤害所威胁,在激发对于自恋维持需求的情况下,会有自体之暂时的崩溃、衰弱,或不协调于自体的情况。
Grandiose se1f,夸大自体
也称夸大表现癖的自体(grandiose-exhibitionistic self)儿童会有想成为完美的期望,因而在给予恰倒好处的父母时,他会想去获得父母对其自尊和价值的赞同和肯定。在父母的同理失败下,会发展出病态的夸大自体。
病态夸大自体的特征包括对自己的优越性、独特性、坚固性、和无限性带着夸张自视的不实际想法;期待去展示和表现自体,幻想着杰出的成就、权力,和地位的提升;贪得无厌的渴求注意、赞同、赞赏和爱。带着不实际的高目标和计划的过度企图心,难以忍受自己名号的不完美感觉,期待特殊的好感,对他人有负面、敌意、贬抑的态度:在人际关系里的过度自负、傲慢、狂妄、自我中心、爱炫耀,和自恃身份的狂傲。
在正常的自体客体发展里,儿童的早期互动是处在自体客体的关系形式里,在这关系里,他人被经验为自体的延伸。在夸大的最早形式里,儿童相信自己是全能的『我很棒,且你赞赏我』,于是他开始认识到他的需要被全能而完美的他人(通常是母亲),『你很棒,且我是你的一部分』所迎接。当自体客体的需求相配合时,会在自体和客体间有渐增的分化,且会逐渐地觉察到他人是自主的。
在母亲对其小孩的同理回应里,她将值得与价值反映回给小孩所做和所说的,而这镜映回应让小孩可发展自尊和自我肯定的企图心。他的夸大表现癖自体因是完美而企图引出持续的赞许。
当然,并非他的所有活动均受到母亲的喜爱。即或如此,如果母亲通常是回应、肯定、赞许和一致的,儿童就可忍受自己行为(他由自己的错误学到的,并发展出内在控制和自体调节)的无可避免的失败,及在母亲反应里的可预期落差。儿童的父母重复地不恰当回应(同理失败)时,就会有可见的精神病理。
相关新闻
2023-09-22
2023-09-22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