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自体心理学的共情神入在临床上的框架作用
分类:医院动态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06 07:48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09/6/16 11:25:01 文章出处:不详
中国自体心理学网
(一)共情神入的概念及临床体验
Empathy,神入
简明牛津字典对这字的说明是『投射个人的人格进入(因而完全了解)所凝神(contemplation)的客体』。将自己的脚放入他人鞋中的能力,这概念暗指一个人兼有感觉自己进入客体,又保有自己做为独立个体身份的觉察两者。
“共情神入”是台湾心理学界的翻译。大陆贾晓明、苏晓波在《现代精神分析“圣经”》中翻译成“投入式共情”。台湾对这个词的翻译更能使人体会到科胡特的原意。从经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来访者的冷静、客观到人本主义罗杰斯的中立、共情,再到自体心理学科胡特的共情、神入,更多的强调了咨询师的主动性,而非被动性。心溪认为,症状有多痛苦,就达到多么深的人性深度。当这深度难以企及的时候,调动咨询师的身心去主动探索,能更直接的伴随来访者达及心灵的悠远之径。所以,科胡特的“神入”,已经超越了经典精神分析的分析性限制,并比罗杰斯的人本更人本。如果说经典精神分析是语言搭建的人性心灵的桥梁,那么人本主义是爱搭建的宽厚的人性心灵的桥梁,自体心理学就是流动的人性生命本身。经典精神分析训练的咨询师不卷入来访者的情感,人本主义咨询师同来访者交流情感,而经过自体心理学训练的咨询师主动的体验来访者的负面情感,并帮助其调谐,使其达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振。自体心理学咨询师以自己做为来访者与自然调谐的那根磁棒。
个体心理学阿德勒提出,众多的心理障碍的核心是深刻的自卑。这种自卑不同于来访者他们自己能意识到的那一层的自卑。这种造成心理障碍的自卑是深入内心的,隐藏在那里,无论这自卑是创伤造成的还是日久经历和环境所造成的。
阿德勒后的众多临床心理学家的观察,这种深入核心的自卑可以造成抑郁,和对爱的过度依赖渴求;也可以造成自恋及攻击等自我强大的假相,对爱的排斥和毁灭的变态(如希特勒)。
美国前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科胡特从临床总结的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这是自体与世界联结的过程中,共情神入的失败导致的自体的不完整感和不胜任感的反馈。
这些症状和行为,实际上是从无意识层面对外界的一个求救信号,它反映来访者实际上自我的弱小感。
在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说,自卑与自体的缺陷相关。自体的缺陷在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看来,是由于自体客体对于自体神入的失败造就的。
同弗洛伊德把自恋看做病态不同,科胡特临床经验认为,每个人都有合理的自恋需求,这种常态的自恋是健康的。每个人的自体具有夸大的自体、理想化自体、密友自体的三个极的自恋要求,当自体的移情要求在自体客体的神入中如果是没有达成,自体就产生崩解的感受,这些衍生的感受中,轻的可能是不舒服,重的可能是暴怒和攻击性。
所以在这里,骄傲在自体心理学是被看作自体三极中夸大自体的一个天性,当骄傲没有获得自体客体的神入时,自体的崩解感就使焦虑产生,而为了压抑此一比较难控制的焦虑越来越大时,就通过发怒等等行为来降低焦虑。但如果继续下去,焦虑和愤怒无效时,就走向失落、悲伤、抑郁的另一端,这时候自卑就产生了。
当然在这种自卑的背后,自体心理学以为隐藏着一个夸大自体的骄傲和雄心的梦想。为了压抑这一悲伤或者抑郁或掉脸的感受,自卑者可能发展出自己内在的幻想或者外在的炫耀行为来补偿雄心极夸大自体的缺陷。(心溪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者,她控制不住自己的炫耀冲动,外显为反复的她所认为的强迫炫耀动作补偿雄心极夸大自体的缺陷。这实质是内心的隐藏在更深层次的自卑,同时她还伴有自卑导致的社交恐惧。)这时候问题就有了。自体心理学称之为“过激自体”,过激自体,则是由于非共情性地对童年期的自体客体过度响应或响应步调不对,而使得极度的情感或兴奋倾向于反复出现。
自体心理学的观点,把骄傲分成两种,原生的人性中本来骄傲,为了防御自体崩解和自卑而发展出的次生的雄心幻想和假骄傲。自卑来自于第一种原生骄傲的失败,然后以次生的假骄傲来防御和完整它的脆弱自体感,而不使之崩溃。
众多的心理、精神的困扰来源于与周围环境共情神入的失败导致的自体的同周围环境的隔离、裂解下的不适感,所诱发的情感反应。
这些情感失调导致的感知障碍形成各类心理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等各类心理异常。
最重无过于内心营造出的幻想——精神分裂症了。
(二)共情神入的临床拓展
自体心理学的适应范围应比科胡特当初设想的自体呈现缺陷的人格障碍症侯群还要大。而且在时间跨度上,也不应局限于仅分析儿童期的共情神入的刻印对后来造成的影响,应同时适用对于成人的创伤性体验的分析和诊疗。
这样一个解释框架,可以涵盖几乎各时代精神分析的流派的解释,无论是人(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人际关系学派)、原型(荣格)、交流符号(法国拉康为代表的符号分析学派)还是社会病态(社会文化学派)、客体(客体关系)导致的共情失败,统统是自体同周围环境的共情神入失败导致病态。甚至包括无需分析原因的应激、人为创伤性事件和自然的灾害性事件都可能导致自体同创伤性的周围环境共情神入的失败。
这就如同做题,切入点选的好,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因而思路脉络清晰,解起来就比较简单容易了。从巧路,可以解破关节,一路顺畅。
科胡特,共情神入这个点选的好。尤其是神入这个词,形象描绘了内外共情入人心为一种人于周围环境精神交融的和谐状态。
这也可以解释人本主义、格式塔、家庭治疗、团体治疗、创造性艺术治疗、体验疗法、经验性治疗、认知行为、存在主义、催眠、宗教、巫师、暗示、超个人治疗的复健效果,另外爱情、亲情、友情等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旅游、音乐、阅读、体育活动、教育、新环境、普通的说话的可能的复健效果。
这些对不同个体来说各具适用范围的调整,都可以归纳为神入后的复健。
也不管是在什么心理层面上的调整,是认知还是情感,是意识还是潜意识。总之,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的共情后,获得神入的精神交融,因而产生复健的效果。心灵处于感到恬适而安详的健康状态。世俗的心理健康要求低些,一般神入后的复健已经足够达到世俗的心理健康了。更高水平的神入可能可以达到宗教修炼的超级心理平和状态。
本着我的亲身体验,我觉得应该把自体心理学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纲携领的切入点。
弗洛伊德的移情(情感转移)、罗杰斯的共情、科胡特的神入,还是科胡特的切入点最基础、最巧、最佳。
阅读相关自体心理学的资料,科胡特的关注的人性爱心精神可以通过他的文字,引发人心性的共情,并近而神入到你我的心里,如果你能感受到这些共情,几乎等同于感受到接受科胡特的治疗,从而心理得以复健。
共情神入的“神”这个字太厉害了。
刚开始看到自体心理学的资料时候,感觉这“神”字有点虚的的感觉。慢慢的,就体会到它的真实的人性韵味,人与周围环境获得人性精神的交融的和谐状态。
理解客体关系学派对于理解自体心理学起到一定的过度作用。环境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工具承担过渡性客体的任务。当然,咨询师是最重要的过渡性客体,咨询师逐渐将以神入的方式导入健康的过渡性客体并内化到来访者的自体客体中,修复来访者自体的缺陷。
但是从客体的切入点跳转到自体的内心的自体和自体客体,分析症状产生者本人的神(一种内外双向的精神交融状态),也不是最初的弗洛伊德的意识和潜意识(个体单向的心态)。
相关新闻
2023-09-22
2023-09-22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