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挽起应激儿童的手
分类:医院动态
作者: 王晔
来源: 心理七科
发布时间:2014-05-06 07:55
小伟,十一岁,一个天真活泼、外向开朗的孩子,学习成绩良好,乐于助人,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好学生,乖孩子。不知为什么这一周开始变得少言寡语,经常显得过度紧张不安,有时还会无故发呆,不愿上学,即使被父母送到学校,上课时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夜间睡觉时常被噩梦惊醒,父母很担心。
经小伟的父母介绍,了解小伟于一个月前曾目睹了自己学校的同学遭到歹徒袭击伤害的过程,当时小伟并没有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他还能主动保护周围受到惊吓的低年级的同学,事后还受到老师和同学以及父母的表扬。可是事隔一个月了,学校已经加强了安全保障,同学们也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而小伟他却仍然会在脑海里时常闪现出那可怕和惊心的一幕一幕,自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不能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这到底是以为什么呢?心理专家认为:小伟的变化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
我国汶川,玉树的地震,多所学校的在校学生遭到意外伤害的重大事件等等,真让人触目惊心,心有余悸。这些灾难事件、重大伤害不仅对于孩子,对于成人来说也无疑是严重的应激。那么对于儿童来说,还有什么事情会引起应激呢?
当胎儿从母亲温暖的子宫降临人世,自“哇”的第一声哭泣就意味着开始经历应激。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事件如:移民、生病住院、父母关系不合甚至离异、亲人重病、与家人分离、受到暴力、虐待、忽视、强奸、被严重欺负、宠物死亡等等。还有一些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如:上幼儿园、换老师和班级、搬迁新居、变换照养者、异地旅游、参加考试、被过高要求或过度指责、长期作业负担沉重等等。另外一些小事情,如:被小朋友推一下、玩具被抢、看见老师严厉对其他小朋友讲话等等,也会让一些孩子害怕、沮丧。应激也可以来自自己的身体内部,如:疼痛、饥饿、疲乏、对声音,光线和温度的刺激等。
儿童对应激的反应不尽相同,表现也多样。
1.情绪异常:控制不住地哭泣,烦躁,容易被激怒、发脾气,伤心、忧郁,过分不安或担忧,如:老是考虑“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紧张、害怕,怕独处,特别依恋、粘人。
2.行为异常:行为习惯改变;攻击、破坏性行为,如打人、路人或摔东西;紧张和自慰行为,如拔头发、吸吮手指、咬手指甲、咬东西;过分好动或发呆不动;回避行为,如躲避、退缩、怕见人;暂时出现退化行为,表现“幼稚”,说话和举止表现像个婴儿,如尿床、舔指、要求喂饭和穿衣;交往障碍,如变得孤僻、不与小朋友交往。尤其6岁以前的儿童,不善于口头表达,他们更多地通过退缩行为表现恐惧和焦虑。
3.言语表达困难,不能告诉大人他们的感受,结巴;
4.容易受惊吓,对突然的声响很敏感;
5.身体症状,如头痛、肚子痛、心慌、呼吸急促;
6.障碍,常见入睡困难、夜惊、做噩梦;
7.食欲下降,饮食习惯改变;
8.大小便失禁,尿床;
9.兴趣改变,如对玩具或游戏的兴趣改变、重复做相同的游戏或破坏性游戏;
10.容易出事故;
11.大些的孩子还有拒绝上幼儿园或上学、说谎、学习成绩下降、注意不易集中的现象。易激惹、不服从、抑郁、头痛和视觉、听觉问题;
青少年常见反应包括退缩和孤立,心身反应如头痛和胃痛,悲伤,无助、无望甚至有自杀观念,反社会行为(偷窃、攻击、行为出格)、学习成绩下降,睡眠问题。
如何帮助应激中的儿童?
1.对可预见的应激采取预防措施,平日设计一些游戏或练习,制造轻度的应激情景,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应对技巧,提高处理问题的技能。例如,遇到一些危险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在公共场合与家长走散时如何保持镇静,向什么样的人寻求帮助;房屋中着火了应怎样处理;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2.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信任和安全感;家长要花时间陪伴儿童,让他们感到安全。让儿童知道有人关心帮助他们,但并非无条件满足要求或过度关注。
3.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如:按时就寝、有固定的讲故事、游戏的时间。
4.对儿童的应激行为要能理解,这些反应是常见的而且暂时的,不要惊讶、嘲笑、指责,不要过于担心 或惩罚儿童,例如,不能嘲笑孩子吸吮手,不要强迫孩子吃饭。表扬孩子的恰当行为。
5.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不做主观判断,如倾听他们有关噩梦经历的描述。理解儿童的恐惧,引导和帮助孩子看到事情积极的方面。
6.练习积极的自我言语,说自我鼓励的话。
7.讲故事,故事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学小主人公如何战胜困难,让孩子自己给故事编结尾,最后找到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8.帮助儿童适当参与应激事件。但对恐怖场面的过度渲染会增加应激的影响,让孩子更紧张。
9.不要让儿童感到所发生的不幸事情是因为自己的“坏”行为所造成,如“妈妈生病了是因为宝宝表现不好”,要反复保证不是他的错误。
10.教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倒计数、肌肉放松、跳舞、唱歌,以及积极的运动等。
11.就应激事件给孩子合理解释,直接、诚实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要隐瞒或欺骗孩子,不需要告诉细节,以免令孩子恐惧,告诉真相时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
很多应缴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不主张家长为回避应激而过度保护孩子,积极的态度是帮助儿童学习一些应对技能,发展起良好的问题解决策略和适应能力。处理应激反应明显的儿童应找经验丰富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咨询,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和应激干预技术进行治疗。
相关新闻
2023-12-05
2023-11-30
2023-11-30